用二进制把敦煌留给未来
文化遗产,广义上包括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和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识别和解释文化遗产中蕴含的历史信息和文化价值已成为形成和加强民族身份的基本和紧迫要求。作为具有永久价值和重要性的资源,文化遗产必须为今世后代保护和保存,因为它对群体和个人具有文化、历史、美学、考古、科学、民族学或人类学价值。
敦煌莫高窟以其无与伦比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不仅是中国的文化瑰宝,更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1987年,敦煌莫高窟因其突出的普遍价值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首批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 从物质形态来看,敦煌莫高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距今已有1650多年历史。现有洞窟735个,其中保存完好、存有壁画和彩塑的洞窟492个,壁画总面积达4.5万平方米,彩塑2000多身。这些洞窟依山崖而建,大小、形制、风格各异,每个洞窟都是独一无二的艺术珍品。莫高窟第96窟的巨型弥勒佛像高达35.5米,气势恢宏;而第257窟西壁中部的九色鹿壁画则以美好、善良、诚实为底色,神态安详而神圣。这些艺术作品不仅展现了古代匠人的精湛技艺,更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艺术风格和社会风貌。
- 从时间维度考量,敦煌莫高窟始建于十六国时期,历经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朝代的持续开凿和修缮,其建造延续了约1000年时间,是世界上延续时间最长的石窟艺术群。这种时间的连续性使莫高窟成为研究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和艺术发展的"百科全书",为学者提供了极为丰富的研究素材。敦煌藏经洞发现的数万卷文献更是填补了历史记载的空白,推动了"敦煌学"这一国际显学的形成与发展。
- 从空间范围而言,敦煌位于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是东西方文明交汇的十字路口。莫高窟艺术融合了印度、波斯、希腊等多种文化元素,见证了不同文明间的对话与交融。这种跨文化特性使敦煌艺术具有独特的国际性价值,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评价的,敦煌是"人类共同遗产保护的典范"。敦煌文化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不仅是过去的,也是现在和未来的。
- 从非物质层面分析,敦煌莫高窟还承载着丰富的精神价值和文化记忆。壁画中描绘的佛教故事、世俗生活、音乐舞蹈等场景,反映了古代人们的思想观念、审美情趣和生活状态。这些图像不仅是艺术创作,更是历史记忆的视觉化呈现。莫高窟所体现的开放包容、美美与共的精神,对当今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参考资源:
1.文化中国行·文化前沿 独家专访樊锦诗:用二进制把敦煌留给未来
3.敦煌研究院
4.数字敦煌